俄罗斯的“围猎”-2E航空自导深弹,入海后可借助弹体表面的充气气囊在海面或一定深度漂浮4分钟。在此期间,自导头朝下开始工作,有效探测距离达数百米。如果发现目标处于下方,便会脱下“救生衣”直奔目标;如果发现攻击角度不佳,则会自行调整角度后展开攻击。该深弹采用类似反坦克弹药的聚能战斗部,高爆射流能够穿透潜艇的耐压壳体。 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深水炸弹开始融入智能元素,可通过舵机修正弹道,或者利用主动、被动声呐对目标进行定位或定向,在设定的位置精确起爆等,对目标进行有效攻击。 实际应用中,早期深弹存在的一些短板暴露了出来,如下沉速度较慢、需设置爆炸深度、爆炸后影响探测和发起二次攻击等。这些短板在后来拍摄的一些二战海战题材电影中有所体现,影片中经常有潜艇躲过深弹攻击侥幸逃脱的场景。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研发出种类繁多的深弹。 同时,苏联还为航空兵研制了不少类型的深弹,包括自导深弹,供反潜机使用。这种坚持,使俄罗斯研发深弹的诸多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深水炸弹(简称深弹)是一种下沉到一定深度或接近、触碰目标时才引爆的水中兵器,通常由舰艇或反潜飞机投放,主要用于攻击潜艇等目标。因此,它也被称作反潜深弹。 此时的鱼雷技术还不成熟,攻击潜艇的效果不佳。英国只好寄希望于研发一种新的反潜武器来对付德军潜艇,深水炸弹应运而生。 意大利的MS500深弹由飞机投放,在入水后的下潜过程中,能运用声引信测量深弹与目标的距离,在距离目标最近的位置起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