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不辜负组织特别是广大村民的期盼,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情,召集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开展大讨论,通过反复论证,找准了高圪村贫困的病根,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给高圪村开出了脱贫处方,结合高圪村实际,制订出了“远抓果业、近抓粮畜、种养结合、三产相融”的发展规划,就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和羊子为主的养殖业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生产生态协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耕地产出率大幅提高的产业布局。 初秋时分,进入高圪村,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梯田、整齐的厂房,不远处猪群羊群里传来嬉闹声,迎面而来的村民忙碌而喜悦,幸福小院文化广场上的孩子们欢愉地玩耍,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 只想,都是问题;肯干,才有出路。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高圪村创新性地实施了“以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可以深度参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一改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使脱贫致富措施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致富领头人 2016年,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开始结对帮扶横山区响水镇南塔办事处高圪村。驻村工作队扛起帮扶的责任,用心用情开展帮扶工作,探索出了脱贫攻坚的“高圪模式”。 目前,高圪村拥有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总投资140万元的光伏电厂、投资80万元的村种羊场、农产品加工厂……在4年的时间内,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3538.43万元,全村水、电、路、4G信号全覆盖、太阳能路灯、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经过一系列的扶持措施,高圪村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脱贫攻坚工作示范村”“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村”、再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转变,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今日的高圪村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收入翻番,已经变成了“金疙瘩”村。 目前,合作社生产经营良好,养殖肉猪383头、种猪21头,年出栏150头,年销售收入约140万元,利润可达65万元。同时,合作社注册了“农南山”商标、认证了有机猪和有机小杂粮,积极参加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和组织的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借助苏陕扶贫和榆扬协作机制,全面推销农产品,猪肉和小杂粮远销北京、上海、扬州等地,市场渐渐打开了,村民的信心更足了。合作社还为贫困户提供农机、良种、技术培训等服务。合作社也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今年49岁的封伟,是榆林市横山区南塔办事处高圪村的产业贫困户,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收入,现在既搞养殖,又种杂粮,一年收入3万多元。说起他的致富经,其实来源于村里这几年发展的产业。封伟高兴地说:“4年前大队办起了合作社,政府为我们贫困户入的1万块钱股份让我变成股民,每年下来分红。推了宽幅梯田,我推了30多亩。从去年我分的几十只羊,现在发展到有90多只,目前羊上收入也有1万多元。” 驻村工作队有了扶贫工作思路后,高圪村就成立了横山区绿冠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出资24万元,利用横山区每户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的每户4000元资金为10户贫困户注资10万元,建起了黑毛土猪养殖场。又动员农业企业给村里捐赠10头种猪,这10头绿色有机猪成为了高圪村脱贫致富的起点。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