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家军工企业而言,取得一时领先并非难事,但要想成为军贸市场屹立不倒的“常青树”,离不开创新活力最大程度的释放。回顾巴赞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正是他们秉承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发展理念,才一次次抢占了军工科技的制高点,打造出一件件军工“爆款”。 当命运的轮盘再次转动,机遇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为了扼守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通道,西班牙海军迫切需要为舰队支起一张反潜搜索网。巴赞公司因此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但以西班牙的国力、造船厂的技术水平,建造大型航母并不现实,轻型航母成了军方的首选。 1851年,“佩拉尔”号潜艇的设计师伊萨克·佩拉尔出生于卡塔赫纳的水兵世家。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伊萨克萌生了参军报国的念头。16岁那年,他加入了西班牙海军,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海军工程师。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主动走出“舒适区”,不断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发展策略,让纳凡蒂亚造船集团在短短十多年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军贸市场上的“明星”企业,也续写了西班牙造船业的历史新篇章。 “军事创新领域,企业思想保守、故步自封就会错失发展良机。”巴赞公司清楚,要想保持在军贸市场的“江湖地位”,成为造船业的“领跑者”,就必须紧盯未来战场,不断推陈出新。 说起西班牙海军,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赫赫有名的“无敌舰队”。15世纪末,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比其他国家更早认识到制海权的重要性,集全国之力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2000余门火炮的强大舰队。正是凭借这支纵横大西洋的舰队,西班牙成为航海时代的“开路先锋”。 艰辛的付出,终会结出累累硕果。F-100型护卫舰问世后,立即成为军贸市场的“网红”产品,成功拿下挪威、澳大利亚等国海军的订单,为巴赞公司赢得口碑。 西班牙东南部海滨城市卡塔赫纳的军港内,一艘雪茄形的钢制船体巍然矗立。这座特殊的纪念碑,是世界上第一艘电动潜艇——“佩拉尔”号。 将斗牛士理念延伸到军工领域,这种转瞬即逝的机遇,对企业来说同样也是关乎生死存亡。 2002年,西班牙海军F-100型护卫舰的首制舰“阿尔瓦罗·德·巴赞”号迎来了“首秀”。当舰艇缓缓驶向试航海域时,世人眼睛为之一亮。这艘舷号F-101的战舰,是世界上第一艘加装“宙斯盾”系统的护卫舰,它的防空能力一举超越了欧洲海军在研的所有同类舰艇。当时的媒体一度感叹:新“无敌舰队”的旗舰来了! 西班牙造船业的血液里,天生流淌着创新的基因 尝到“拿来主义”的甜头,巴赞公司很快找到下一个“山寨”目标——佩里级护卫舰。虽然在美军眼中,佩里级护卫舰并非那么“高大上”,战斗力却可圈可点,不仅擅长反潜作战,还可以执行反舰、护航等任务,是通用护卫舰中的佼佼者。 “佩拉尔”号潜艇:一座特殊的纪念碑 “每一位成为千万富翁的优秀斗牛士背后,都有数百名斗牛士倒在通向顶峰的路上。”这句西班牙谚语,道出了斗牛士竞争的残酷。一位斗牛士坦言,在公牛向自己狂奔而来的那一刻,要战胜的不仅有公牛,还有自己。斗牛场上,斗牛士把握的是战机,更是命运的转机。 时针拨回20世纪90年代,为发展各自的护卫舰,西班牙和德国、荷兰一起签署了合作计划。根据3个国家的预案,舰艇将联合研发防空系统。然而,初步设计方案拟定后,西班牙军方却有了新的想法:能否将“宙斯盾”系统装上护卫舰? 为了加强航母战斗群的作战实力,“长袖善舞”的西班牙海军很快谈妥引进计划。然而,巴赞公司很清楚,亦步亦趋地模仿终将受制于人,只有将核心技术真正化为己用,才能赢得长足发展。 西班牙造船业的血液里,天生流淌着创新的基因。1995年,西班牙宣布退出三国合作造舰计划,转而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想法付诸实践。经过大量船模试验后,巴赞公司对F-100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重大调整,通过变更舰艇上层建筑和甲板、调整舰艇平台布局等举措,使F-100成功加装了和伯克级驱逐舰基本相同的“宙斯盾”系统。 危机与转机就像一对双胞胎,总是相伴而行。新成立的伊萨尔集团体量庞大,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结构冗肿、效率低下等弊端也随之凸显,企业发展的步子迟迟难以迈开。2005年,痛定思痛的伊萨尔集团再次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与军舰设计建造的业务部门分离,成立了纳凡蒂亚造船集团。纳凡蒂亚造船集团专注于军用舰艇建造、系统整合和武器系统开发等业务,技术交流、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综合技术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