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重溫陳雲這篇開展群眾工作的重要文章,對於我們站穩人民立場,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好新時代的群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是重視典型的力量。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把黨的工作主要方面放到戰區和敵后”,中組部的工作重點也隨之轉移,因為華北是全國抗日的前哨,既是日軍進行封鎖和“掃蕩”的主要目標,又是國民黨頑固派制造反共摩擦的主要地方,所以陳雲尤為關注華北工作,以晉察冀邊區一個好支部為例,說明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解決群眾切身利益才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中心環節,通過樹立典型,介紹經驗,進而推動工作進展。 抗戰時期,華北根據地處於對日斗爭的最前沿,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補充,這些補充隻能依靠民眾,隨著戰事的不斷發生,民眾的負擔呈加重趨勢。休養才能生息,各根據地黨政軍民學等機構不能僅向群眾索要東西,不考慮群眾的實際情況,“置群眾的痛痒於不顧,而要開展群眾運動,要群眾熱烈起來與黨與政府與軍隊一道艱苦奮斗,這是不可能的事”。 充分發動群眾是開展一切工作的關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拉開了全國性抗戰的序幕。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1937年11月15日,北方局在《關於目前形勢與華北黨的任務的決定》中指出,“要進一步獨立自主地領導游擊戰爭,爭取廣大的鄉村成為游擊戰爭的根據地”。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領導下,華北各地黨組織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廣泛發動群眾,與八路軍協同工作,相繼創建了晉察冀、晉冀豫、晉綏、冀南、冀魯豫、山東等敵后抗日根據地,形成了敵我雙方“犬牙交錯”的戰爭格局,有力推進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事業的展開。 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好玩的经典传奇,華北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學工作都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考慮到戰略相持的階段特征,要鞏固和發展華北抗日根據地,群眾工作還是有不少弱點。從黨的方面來看,黨員隊伍大量、迅速發展的同時,黨員的階級教育沒有及時跟上,黨內混入了一些投機異己分子,因新進黨員工作經驗不足,導致大多數基層黨支部無法成為當地群眾的主心骨﹔從政權方面來看,鄉村政權大部分未被人民掌握,因發動群眾不夠,改造不當,導致基層政權成為土豪劣紳們壓榨人民的工具﹔從軍事方面來看,軍隊需要民眾在抗戰中源源不斷地提供支持,但因減租減息等政策沒執行好,加上組織群眾不力,民眾積極性不高﹔從民眾團體來看,雖然大多數區域自上而下建立了工農青婦等團體,但在群眾眼中,這些團體僅是“抄名冊”式的官辦團體,未能解決群眾的迫切需要,缺乏號召力。 因此,要“以簡御繁”,使黨政軍民學工作都能進步、發展和健全,基本的環節就是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就是“在黨的領導之下,從維護群眾自己的利益出發,從群眾內部去發動群眾斗爭,把群眾團體自下而上地建立起來”,徹底改造鄉村政權,使之真正掌握到人民手中﹔把維護群眾利益和抗日救國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支持軍隊把抗戰進行到底﹔緊密聯系群眾,清洗黨內壞分子,鞏固黨的組織,讓新黨員和新干部在群眾運動中鍛煉和提高,增長才干。 發動群眾必須改善群眾生活 原標題:做好群眾工作應成為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 為了指導全國群眾工作深入發展,根據毛澤東“找人來”的指示精神和“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1939年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雲與華北六個不同地區的有關同志談話后,針對群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撰寫了《開展群眾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一文。他在文中闡述了加強群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這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關於群眾工作的重要歷史文獻。時至今日,它仍散發著理論的光輝。 |